1、知识产权方针
方针:激励创造、有效运用、依法保护、科学管理,由最高管理者批准、发布,并确保:a)符合国家法律与政策要求;b)与企业经营发展相适应;c)在企业内部得到有效运行;d)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;e)形成文件,付诸实施,并予以保持;f)得到全体员工的理解。
要点:知识产权方针与经营发展的关系;评审记录;固化为文件,向全员传达记录。
2、知识产权管理
(1)最高管理者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;
(2)设立知识产权领导委员会,负责安排集团的整体、宏观知识产权事务,如制定及修改知识产权发展规划等;一般由总经理任组长,并指定副总经理、各职能部门主管分别担任副组长、组员;
(3)知识产权领导委员会下设知识产权办公室,由管理者代表任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,科技处和法务处主管任副主任,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,负责落实知识产权领导委员会下达的工作任务,并牵头协调企业内外知识产权管理全过程;知识产权办公室在各职能部门设知识产权联络员,负责落实与本部门相关的知识产权工作。
3、资源管理
(1)人力资源管理
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培训: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;全体员工按业务领域和岗位要求开展知识产权培训;
人事合同:通过劳动合同、劳务合同等方式对员工进行管理,约定知识产权权属、保守秘密条款;明确职务发明创造完成人享有的权利和负有的义务;必要时,还应约定竞业禁止和补偿条款。
入职:对新入职员工进行适当的知识产权背景调查,并与其进行充分沟通,以避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;对于研究开发、产品线等与知识产权关系密切的岗位,应要求新入职员工签署知识产权声明文件。
离职:对离职的员工进行相应的知识产权事项提醒;涉及核心知识产权的员工离职时,应签署离职知识产权协议,进一步明确知识产权的权属和保守秘密的要求。
激励:明确员工知识产权创造、保护和运用的奖励和报酬;明确员工造成知识产权损失的责任承担。
(2)财务资源管理
设立知识产权经常性预算费用;形成知识产权财务台账;
(3)信息资源管理
建立信息收集渠道,及时获取所属领域、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信息;
对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和分析加工,并加以有效利用;
在对外信息发布之前进行相应审批 《信息发布审批程序》
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,有效维护和及时更新。
(4)基础资源管理
软硬件设备,如知识产权管理软件、数据库、计算机和网络设施、办公场所等。
4、基础管理
基础管理——获取
根据知识产权目标,制定知识产权获取的工作计划,明确获取的方式和途径;
在获取知识产权前进行必要的检索:研发项目立项前进行检索,研发过程中进行跟踪检索,成果产出后进行最终检索,并及时办理相应的知识产权取得手续,确保知识产权的合法性和有效性。
保持知识产权获取记录:研发活动应形成完整的文件和记录,使知识产权创造过程具有可追溯性。
基础管理——维护
建立知识产权分类管理档案,进行日常维护;知识产权评估;知识产权权属变更;知识产权权属放弃;有条件的企业可对知识产权进行分级管理。
形成文件:知识产权管理台帐(包括专利、商标、版权、软件著作权等)、知识产权有效性评估记录、知识产权变更审批表、知识产权放弃申报审批记录
基础管理——运用
实施、许可和转让:针对企业作为让与方和受让方分别设定调查内容,可以根据知识产权评估原则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。
投资融:在投资融资活动前,应当确认知识产权资产状况,尽到尽职调查义务,同时进行价值评估。
和并购:通过公司合并或并购等方式取得知识产权的,应当要求对方提供知识产权资产清单,确认其知识产权资产状况,尽到尽职调查义务,并且在合并合同中明确知识产权归属。
标准化:企业参与其他标准化组织的,首先需要去了解标准化组织涉及的知识产权政策,按照政策的要求提案、披露和许可承诺。
基础管理——保护
采取措施,避免或降低办公、生产等设备及软件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;定期监控产品可能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状况,分析可能发生的纠纷及其对企业的损害程度,提出防范预案;有条件的企业可将知识产权纳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,对知识产权风险进行识别和评测,并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。